【憶當年】採訪雙十慶典,我也在看閱兵│資深記者沒說的事
▲圖/美聯社
進入十月慶典的時間模式,早年許多從中南部北上就讀的大學生,像個「庄腳囝仔」,即使雙十國慶閱兵典禮之前的預演都在午夜,也跟著人群擠在重慶南路兩側的騎樓,看著只有在電視裏看過的部隊和重武器,當了記者之後,同樣在慶典舉行的前後,在閱兵廣場的裏裏外外,見證台灣民主發展的過程。
九月三日,中國舉行紀念抗戰七十周年閱兵典禮,台灣媒體關心的是那一位政治人物和退除役將領受邀登上觀禮台,少有媒體關注中國為了典禮能夠順利進行,連天氣和霧霾都可以控制,典禮後的隔天,北京立即下起大雨罩上濃霧,在舉行前一個月就開始管制廣場周邊的住戶與商家人口,典禮當天連窗戶都要緊閉。
在台灣如此的重大慶典,人民當然希望能夠親身參與,所以80到90年代初期,閱兵典禮或雙十慶祝活動,在不影響交通的午夜進行預演,民眾可以在封鎖線以外夾道探看,從一位學生群眾成為社會新聞記者以後,有一次在典禮當天,以媒體採訪的身份,進到總統府前的閱兵台上全程觀賞。
按理說,在閱兵台上應該是政治線的記者,迄今也不清楚當年為何成了媒體代表,雙十當天早上6時30分在國軍英雄館報到,取得登車證和採訪證,媒體記者集體被軍車載到會場指定位置就坐,離正式典禮還有三小時,離席都要被重新查驗證件和隨身物品,典禮開始就不得任意走動,攝影記者在高台上也一樣。
在觀禮台定點的採訪,當然比擠在人群裏看熱鬧,距離更近、視野也更清晰,和大學時期在外圍看預演不同的是,事先取得典禮流程和新聞稿,總統的講稿內容即使不在現場筆記,典禮後也能拿到完整書面內容,在新聞處理上就只是四平八穩、歌功頌德,依現代的新聞取捨來說,只是應應景,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。
後來的雙十慶典,採訪區域又從閱兵區移到封鎖線外的重慶南路、仁愛路、中華路,因為連續幾年活動舉行當天,都有大規模的街頭聚眾活動,抗爭群眾都試圖化整為零闖入閱兵區,記者群也開始跟著群眾的隊伍打游擊,報導的重點已經不是行禮如儀的閱兵典禮,反而場外的抗議活動更能佔據新聞版面。
2000年政黨輪替的前後,不論是國民黨執政,或是民進黨,軍事色彩濃厚的閱兵典禮或已改為操演,但幾乎總統府前後周邊道路,都會圍起拒馬、佈署重兵警衛,場內外人士閱兵和抗爭的主客角色互換,甚至還有直接闖入操演隊伍行進路線,和維安單位玩起你追我跑,國慶日的新聞就不再單調了。
歷經30年來的雙十國慶,從看熱鬧的學生群眾到採訪的記者,從內衛區看到外圍抗爭,觀察和報導的角度從平靜無奇到警民衝突、鬧場,文字的敘述再精闢,也比不過攝影運用縮時報導來得精彩,這就是台灣民主進程的寫實紀錄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