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候變遷也可能改變魚類迴游的路線。在台灣有「烏金」之稱的烏魚子,今年的漁獲量除了野生烏魚因氣候「改道」而變少以外,大陸福建平潭沿海一帶漁民,近年也開始大量捕獲烏魚,因此產量銳減。根據烏魚子加工業者指出,雖然大陸沿海漁民捕獲野生烏魚變多,但還不具備傳統製造烏魚子的技術,無法產製成「烏金產業」。

烏魚產值衰退

一般而言,到冬至之前,是台灣漁民捕捉烏魚的最佳季節,漁獲量也最多,台灣西南海岸是烏魚冬季南下洄游產卵集中地,從雲林口湖、布袋、高雄茄定、梓官、屏東枋寮、恆春等地的漁民,每逢冬季便可以靠著捕獲烏魚,賺一筆「年終獎金」,烏魚的年產量在1980年前後為巔峰時期,年獲量曾經可以高達250萬尾以上。

不過,近年來漁獲量遞減,漁民回憶,10多年前還曾經只剩下年獲不到5萬尾,除了大陸漁民也開始知道製造烏魚子的烏魚鰾價值不斐以外,還有最重要的氣候和環境因素。

氣候及環境衝擊

最適宜烏魚產卵的海水溫度是20至22度,但冬季的台灣海峽海水溫度卻開始變暖,烏魚開始有迴游到平潭沿海的跡象,捕獲產量頓時變少,加上台灣沿海汙染嚴重,據農委會漁業署的資料,2014年至2018年因採取近海資源保育措施,烏魚的漁獲才又有回升的趨勢。

野生烏魚捕獲量大,到了市場上其實是價美物廉,每斤只有50元上下,但整條烏魚最值錢的就是「烏金產業」的原物料烏魚鰾,再經由加工業者向漁民整批購入後,經過傳統製作技術成了烏魚子,才是高檔的食材,這也是大陸漁民還無法複製的技術,今年以5兩為例,市面價大概1500元上下。

如此珍貴的漁業產業鏈,是漁民每年寒冬中的希望,但是無法抗拒的暖冬因素,造成海水溫度不利於烏魚產卵,也因為近海生態汙染成了另一種人為的浩劫,這些影響漁業發展的種種原因,都必須受到政府主管機關和國際上的重視。https://anntw.com/articles/20200113-glzA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峰吹草動 的頭像
    峰吹草動

    蜜蜂的部落格

    峰吹草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